我们经常会听说这样或者类似的事情:我想当一名教师,但是父母却想让我从事IT行业,虽然我不喜欢,但是我不能伤他们的心,而且IT行业也是一种轻松风光的职业,收入也不错,那我就先去做着吧。就这样,很随意地进行了职业的选择。这就像是赌博,你多半会输。更悲哀的是,像这样的事情在我们身边屡见不鲜,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虽然人人都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善自己的环境,但是很少有人将这种改变的欲望具体化为一个个清晰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坚持不懈地奋斗。所以,很多人的欲望就仅仅是梦想而已。 未来的人生道路一片空白,需要你去填充。灿烂与否,绚丽与否,取决于你的人生规划和你的选择。那么,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如何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呢?下面的这些文章或许能让你得到一些启发。 ———编者 [女孩高倩,在父亲高燕定的人生设计下,从5岁开始,立志“我要上哈佛,我要当律师。”她在哈佛大学毕业的同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学博士,不到25岁就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由此,高燕定写出了《人生设计在童年》,提出“职业规划应从童年开始”,观点新颖,视角独特。] 职业规划应从童年开始 中国家长对孩子教育所操的心,即使不是世界之最,也是世界领先。遗憾的是,与家长巨大的教育付出形成显著反差的是,很多家长在孩子十几年的基础教育过程中,几乎从来没有认真地以科学的思维和他们讨论过人生理想、专业选择与职业目标———这个教育的终极目标。
职业意识从娃娃抓起 我在高倩五六岁的时候,给她灌“迷魂药”,使她在懵懵懂懂中立志当律师,从此逐渐“痴迷”于法律。经过漫长的10年时间,到她高中毕业前,不仅法学专业和律师职业的志向已经深深地根植于她的心中,她也在很长的时间里,磨炼了作为“准律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由于幼时建立和培养的对法律的兴趣和爱好,她从小喜欢看人物传记、纪实文学作品,并对政治事件敏感,十分关注政治人物。1990年11月6日,得州参议员菲尔·格南姆到小学去“拉票”,时年9岁的高倩挤到格南姆参议员面前与他握手、提问。1992年美国大选时,11岁的高倩参考《时代周刊》上文章,像模像样地写了一篇总统大选的大会发言,在家里背得烂熟后,大选当天,在全校同学面前发表“助选演讲”。凡此种种,都说明了从小建立的职业目标可能触发孩子内心的兴趣,去关注一些与目标有关的事物。从小关心时事政治,向往和追逐政治明星,都是作为一个精英“候补律师”的基本素质。
在年轻的时候达到自我认识意义上的成功是源自童年就开始的人生设计。从小建立职业意识,培养职业兴趣,立下职业目标,并且根据目标,有意识地培养、锻炼。事实上,他们都有长久的职业预备期,以至他们较早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职业技能,顺利地进入社会,成为优秀的职业人才。
职业发展三部曲 我认为,人生设计、职业规划从童年就要开始,这与美国《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的规范不谋而合。《指导方针》将所有应该接受职业发展指导的人群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和成年人4个年龄阶段,要求从6岁的孩子开始,对每一年龄段人员的职业指导都分解为自我认识、探索教育与职业的关系、职业规划三大环节。
不同年龄段的职业规划有不同的指标和要求,高中是人生职业发展的重要转折期。高中毕业以前,具备怎样的职业发展能力是很重要的。一个人在这个关键时期以前所具有的职业发展即人生设计的能力和指标,可能极大地影响一个人的事业成功。
《指导方针》对高中生职业发展指导的具体“指标”达六七十项。从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让尚未进入大学的高中生“超前”完成职业发展的三大环节,在从童年到成年以前,经历一个又一个“自我认识、探索教育与职业的关系、职业规划”的不断循环反复的过程,比起以面向大学生为主的、通过职业兴趣测验,而后决定职业取向的“高龄”、“滞后型”的就业指导要有意义得多。它可以使高中生远在成年以前就形成比较成熟的职业观、世界观,具备较好的知识基础和职业技能,拥有相当的职业规划理论和实践能力,具备实施职业规划的技能。
大学不是目的地 考上了几所顶尖的大学,又决定了上哈佛,高倩成功了!我心中成功的标准很低,小时候,只要她组合好一个拼图,搭好一组积木,我就说,你成功了!何况上了哈佛。不过,人生的目标不是上大学,也不是上哈佛,这一点她很清楚,人生奋斗的目标是要走到职场上去打拼,大学毕业5年以后在干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就像高倩在《哈佛梦》里写的那样:“这所学校将是我今后人生中许多个驿站中的一个。”终极的目标是什么,她现在也不知道。然而,很清楚的是,下一个阶段性目标是上法学院,当律师。
她准备大学毕业前一年就考LSAT,这样大学一毕业,就可以立即进入法学院。因为应届大学毕业生直升法学院肯定要难一点,大学第四年要忙着写毕业论文,没有时间准备考试,法学院又喜欢有工作经验的往届生。她这样算计、这么做,我并不意外,而是很宽慰。
她已就绪,准备出发,准备4年以后的再次出发。 (摘自《人生设计在童年———哈佛爸爸有话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高燕定 著)
相关阅读:哈佛大学曾对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客观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进行过一个长达25年的跟踪调查。调查内容为规划对人生的影响,结果发现:25年后,3%有清晰且长远人生规划的人,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顶尖的成功人士;10%有清晰短期人生规划者,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而另外87%人生规划模糊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能安稳地工作与生活,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调查者得出结论:目标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性作用。成功,在一开始仅仅是一种选择,你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规划,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中国教育报》2006年10月12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