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6年,上海、北京、天津、深圳等地分别选择试点学校尝试开展中学职业指导工作以来,此项工作已经过了十多年的历程。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职业指导工作的前景如何,它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了解、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推动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充分发挥其应有效能。
一、挑战
80年代以来的学校职业指导,其发展并不能令人满意。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指导人员的上作得不到应有的支持。由于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到基层学校,尚缺乏相应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职业指导教师基本上是"单干户",他们没有正规的培养、培训渠道。没有正式的编制,他们的资格认定、职称评定尚没有规范的标准,他们不能因指导成绩的突出而评先进、获奖励,一些指导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能得到充分的调动。
(2)指导内容与时代脱节。当前许多学校使用的职业指导教材、基本上是由基层人员编写的,由于他们受自身视野及与职业指导有关素质的限制,教材的时代性、前瞻性、教育性等方面均有所欠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学校职业指导自身的质量。
(3)指导时间得不到保证。教学内容的不断充实使得上课时间格外紧张,在此情况下,尽管"职业指导课"列于课程表中,但事实上是常常被其它课目所挤占,笔者在调研中所接触到的一位职业指导课教师曾坦率地表示,只有每年的五六月份学生开始填报升学志愿时他才能受到青睐;
(4)指导所需经费短缺。要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无论是培养、培训人员、购置设备仪器、组织教学研讨还是测试、调研、参观、见习等都需经费,而据调查,不少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专项拨款远不能满足其实际需要。此外,从经费来源看,尚没有正常的、比较固定的来源渠道。
所以会出现上述局面,除某些具体操作问题外,主要是下列障碍所致,同样,这些障碍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也将继续成为职业指导工作面临的挑战。
1、市场经济体制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不尽完善
主要表现在:
(1)市场决定的均衡工资率远未形成。劳动力供需均衡状态下的市场工资率是调节劳动力流向与流量的重要的指示器,对于市场的有效运作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新旧体制的转换时期,地区间、行业间、单位间工资水平差距很大,市场决定的均衡工资率远未形成,一些垄断性行业和单位工资水平过高而另一些单位由于经营困难、效益低下则工资发放毫无保障:目前的工资水平既不能反映劳动力供求状况也很难反映人力资本的投入状况。就一个人来讲,其工资水平的高低往往不取决于自身素质而更多的受其所在行业和单位的影响。在这种"失真"的工资信号导向下,一方面,劳动者为了追求高收入而流向非己所长的岗位,另一方面,由于大量的人力资本投资不能得到“补偿”而使更多的人放弃这种投资。
(2)人力资源市场配置的措施不够配套。一是以失业、养老保险为核心内容的覆盖全社会所有劳动者的社会化保障体系尚待完善;二是劳动力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尚待建立健全,对人力资源劳动能力、任职资格、职业技能的社会化评价体系尚未确立;三是身份、户籍、档案、住房等制度限制人力资源的正常流动;四是市场法制不健全,一些必要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上述机制的不尽完善之处,既导致了部分人力资源的不合理配置,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对学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需求。
2、社会观念保守
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部分学生及家长习惯于国家包办式就业的传统做法,在面临升学或职业选择时,仍然存在着依赖思想,缺乏竞争意识,特别是少数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和平安逸的家庭环境中,缺少竞争氛围的熏陶,等待思想和靠政府、靠父母、靠关系的"三靠"思想更是严重,他们不愿主动地接受学校职业指导,不会对学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提出需求。同时,受传统文化观念影响,部分学生及家长仍然坚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幻想着"书中自有千种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将读书求文凭当作唯一的正道,他们不考虑自身的兴趣、爱好,不注重自身的技能、特长,一心求分数,一意求升学,在他们眼中,学校职业指导工作与己无关;是一种奢侈品,是一份不必要的事情。
3、教育思想陈旧
尽管近年来教育界强调"应试教育"应向"素质教育"转轨,但调查中发现一些教师还是认为教育深层次的改革力度不够,有关部门依然以升学作为评价学校、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学校、学生、家长仍然是围绕着学生考试这根指挥棒转;分数至上、文凭至上,而置"教育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服务"于不顾;在这种陈旧的教育思想影响下,少数学校职业指导工作无疑是很难找到用武之地的。
二、对策
1、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职业指导,外适于社会分工制度之需要,内应天生人类不齐才性之特征”。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领域变革的不断深入,随着人们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必将在我国越来越显示出其必要性与重要性,但由于它在我国开展的时间还不长,人们对其地位、作用、性质、任务等还缺乏了解,对当前开展此项工作的意义还认识不够,一些部门机构及个人在推动此项工作中还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为此,我们要继续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通过出丛书、发专刊、作报告,通过各种新闻媒介的报道介绍,普及与学校职业指导有关的一般知识,更新人们传统的职业观、人才观,吸引社会各界接受、支持、参与学校职业指导工作,为此项工作的广泛开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努力完善人力资源市场配置机制,实现动力激发的良性循环。
人力资源市场配置机制的不尽完善,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动力。在经济、科技发展水平一定的前提下,要激发社会职业指导的需求,首先就必须努力完善人力资源市场配置机制,通过人力资源市场引导学校职业指导,学校职业指导服务于人力资源市场,从而实现学校职业指导动力激发的良性循环。
3、多方创造条件,完善诸多配套措施。
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需要多方面的社会配套措施为前提。目前,针对我国的实际,我们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以保障职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实施。
(1)做好职业分类和规范职业资格工作。随着生产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一些边缘性、交叉性职业不断在我国社会中涌现。同时,原有一些职业其分工也愈来愈细。面对众多新的职业,我们可以结合正在进行的国家职业分类与职业资格认定等工作,对它们的名称、定义、性质、职业的内涵和外延、从业人员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要求做出较为明确的界定,并及时将职业世界的这些最新信息,通过各种途径,传输到学生中间。
(2)继续做好面向学生的人才测评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要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地认识自我,除了依靠教师对他们的谈话、观察及相关文献材料的分析外,更多的还须借助心理测试、情景模拟、定量考核等评价手段。但由于人员素质、仪器、工具等多方面的限制,大多数学校自身目前还无力承担这些工作。为此,它们必须主动加强与社会各界主办的人才测评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之间的合作,积极探索面向学生的科学测评与鉴定方法,利用这些机构的评价优势,更好地开展学校职业指导工作。
(3)继续做好社会需求信息的搜集、加工、传输工作。要做好职业指导工作,是绝对离不开社会需求信息的。而如果这些信息的搜集、加工仅仅依靠学校自身来进行是既不科学也不现实的。当前我们必须迅速建立以信息搜集、加工、咨询为主要职大的社会化信息服务网点,依靠它们为学校职业指导工作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信息。在信息传输过程中,我们还要疏浚信息传递渠道,减少行政机构对信息传递的干预,避免信息传递的失真,避免职业指导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失明、失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