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

创业论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创业 >> 创业论坛 >> 正文

陈秋明: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心在“教育”

2017年03月09日 16:55 佚名 点击:[]

陈秋明,男,1971年7月生,湖南茶陵人,法学博士,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现任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1990年参加工作,1987年起先后在湖南省攸县中等师范学校、湖南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攻读并于2009年获得博士学位。2007年晋升副研究员,2011年晋升教授。1998年7月至今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工作。历任办公室秘书、招生办主任、教务处副处长兼招生办主任、办公室主任、副校长、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长期从事法学及高等教育学研究。主持广东省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出版专著《中国政策性担保公司法律制度研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兼任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兼创新创业分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深圳创新思想库特聘研究员等学术职务。

记者: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双创”的提出和开展,对于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有怎样的促进作用?

陈秋明:1、“双创”的开展,可以有力地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转型发展,成为新的驱动引擎。    201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明确指出,随着我国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式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不断开办新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培育新兴产业,让千千万万个市场细胞活跃起来,必将汇聚成发展的巨大动能,形成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格局,打造新引擎、形成新动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双创”将会对未来几年、十几年中国经济建设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也正因为如此,高校的“双创”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2、“双创”的开展,可以有效地拉动就业。

“双创”教育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引领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最近中国就业促进会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以网络创业为例,全国个人网店和企业网店中,大学生创办的网店各占 59.7%和71.6%,其中,在校大学生创办的网店带动就业人数约30 万人;毕业5 年及以内大学生创办的网店带动就业人数约231 万人;毕业6年及以上大学生创办的网店带动就业人数约357 万人。大学生网络创业就业总规模约为618万人,占全国网络创业就业人员的六成。

近年来,大学生返乡创业趋势有所提升,他们创业更加注重创办技术密集型的企业,且更加善于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终端等新技术。《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2015—2016)》显示,2016 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净就业率达到 90.58%,创业率为 2.93%。

3、“双创”的开展,有利于社会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创新型人才的涌现,创业企业的成功和加入,或多或少地会影响现有行业的经营格局,促进竞争,鼓励优胜劣汰,有利于资源向模式新、经营好、效率高的企业流入,有利于有限的社会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从而产出相对较高的社会效益,增加社会福利,有利于促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双创”的开展,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和知识向资本的转化。

一个国家知识密集型企业所占比重的大小,往往可以反映这个国家科技实力与综合国力的强弱。知识密集型企业能为社会带来相对较高的附加值,同时创造较大的社会财富。而在目前中国经济形势下,创业企业往往都是由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创业者创办的。知识和管理已经成为重要的资本参与企业的分配,在创业企业里这方面体现的尤为明显。国家在这方面也给予了倾斜的政策(如允许高科技创业企业中无形资产的比重最高可达到40%,远远高于普通企业20%的标准)。国家的政策支持更有利于创业者积极性的发挥,有利于促进创业企业的成功。因此创业的成功有利于知识向资本的转化,资本借助于知识的支持,又能发挥强大的作用,进而有利于中国整体产业水平的发展。

记者:在“双创”人才培养方面,应该注重哪些内容?

陈秋明:1、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心在“教育”。高校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启蒙学生创业意识,培育学生创业精神,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我们不追求有多少在校大学生实现了创业,我们只冀望在学生的心中种下创业理想的种子,当遇到合适的土壤和其它外部条件时,种子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们的 目标也不是要培养几个多么伟大的企业家,而是希望若干年后,深职院的校友中能够涌现出千千万万的中小企业主。

2、高校的创业教育不能搞一刀切,而要因材施教,实行分层培养。高校学生中真正能够实现创业梦想的还是少数,因此,高校创业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从普及开始,到分层筛选,再到择优培养的过程。为此,深职院的探索实践是形成分层次、多维度的“四位一体”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启蒙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每年8000人修读;“创新创业预科教育”课程依托各专业面向有创新创业兴趣的学生开设,提升专业技能和项目管理能力,每年开设132门课程;“创新创业职业教育”课程面向有初步创业成果或即将进行创业实践的学生开设,每年7门课程、120多人修读,课程按照“721”的原则进行设计,即70%为实践学习,由学生组成团队,根据自己所选择的项目动手实干,20%是分享交流,建立师徒机制,由创业导师面对面对学生团队进行个性化指导,10%为课堂理论学习,根据共性问题集中进行专业理论培训;“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课程面向已拥有创业项目需要进行企业化经营的学生开设,每年引入50家企业参与。

3、高校创业教育必须注重创业实践教育。创业教育不能完全在课堂内进行,只有通过创业实践(实践教学),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创业型企业家。深职院大学生创意创业园运行7年来,坚持孵化项目“独立法人化”,100%工商注册;“创业专业化”,100%与专业学习相结合。7期累计171个项目入园,孵化出园项目117个,孵化存活率达到60%以上。通过大学生创意创业园项目孵化的带动,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战能力显著提升。每年近380名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注册成立120多家小微企业,带动近1000人就业。根据麦可思调查显示,深职院近四届毕业生自主创业平均比例为4.87%,比全国高校近四年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平均比例1.23%高出3.64个百分点。

4、高校创业教育必须强化创业基本能力的辅导和帮扶。高校的学生创业园是创业教育的游泳池,只有在游泳池里学会了游泳的基本技能,才有可能到波涛汹涌的商海去搏击。学会游泳需要辅导和帮扶。

记者:“草根”创业是怎样的概念?草根创业对于平衡地区经济发展有哪些促进作用?草根创业难点在哪里?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有哪些好的建议?

陈秋明:“草根”创业区别于以往创业观念中精英人才和高端项目的标签化特征,更强调大众性、普遍性和民生性,更鼓励一般群体的普通创业项目。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差异巨大。不管是大学生,还是劳务工,在掌握一定技能、具备一定经验、基础与思路,在政策支持下或返乡、或在广大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进行创业,将产生特殊的集聚效应,带动当地吸纳东部转移的产业,提高当地经济水平和民生水平。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广袤乡镇百业兴旺,促就业、增收入,有利于打开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新局面。

草根创业往往遇到的一个难点就是没有资格主动参与社会分工,成为社会分工的被动适应者。这一被动适应往往就是草根创业失败的开端。因为市场竞争本质上是社会分工的竞争,处于不利的产业链位置,怎么可能有好的收获呢?如何抢占到最有利的社会分工,寻找产业链的最佳位置,最直接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充当产业链的补充者,不少大企业不愿意从事一些低附加值环节的业务,这就是草根创业的一大机遇,可以成为产业链上的一个补充者、辅助者、配套者。因此,草根创业最好不要单干,而是与大型产业链协同,构成一个紧密型、战略型、互补型、价值型、创新型产业链。

草根创业的还有一个难点就是跨界资源整合能力,也就是寻找到不同行业之间、产业之间、企业之间的融合点、结合点、嫁接点,自己充当他们的中介,架起一座桥梁。这一设计看似很难,其实根本不难的,因为现代社会的分工越来越深、越来越细,草根创业者的任务就是深化社会分工的深度和细度,寻找不同社会分工之间的连接点与互补点,就可以成为跨界资源整合的平台。草根创业往往还面临着企业成长的烦恼,有的刚创业时还可以,但5 年、10 年依然在原地打转,企业长不大,成为“盆景式”的小企业。为什么呢?根本原因之一是草根创业者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包括思想观念、心胸视野、经营管理方法等,需要通过学习和引进克服自身的局限性,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呼唤创新创业教育,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大有可为。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紧迫感,来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过去,规模经济十分吃香,“互联网 +”时代,大规模的流水线生产过时了,碎片化消费成为一种时尚,定制化消费也正在到来,个性化消费正在流行,草根创业者有一个机遇:学习经济,也就是知识经济,发挥新知识的经济创造功能,可以寻找到新的盈利模式。学习经济可以提升企业的内生力,在发现消费最深层次的需求方面有特异功能。这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新特点,因为智慧是稀缺的,建立在智慧基础上的创意、创新与创造,往往就具备了发现新消费领域的特殊功能,也就寻找到新的盈利模式,让消费者愿意给自己买单,也就寻找到最佳的创业土壤。

记者:怎么看待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创业的优势与不足有哪些?高校应该怎样面对大学生创业这一课题?能为大学生创业做哪些铺垫?

陈秋明:大学生创业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是因为他们属于高知识群体,且经过多年的教育,背负着社会和家庭的种种期望。美国心理测验专家约翰·勃劳恩说:“创业的技巧虽然是学来的,但是具有某素质的人占了先天的优势。”可以说,自主创业对人的素质要求是相当高的。令人欣慰的是,最近一项对全国范围内大学生创业情况进行的调查显示[1],与前几年相比,大学生创业产生了一种新趋势:理性和务实。调查还发现,近年来大学生普遍走出了好高鹜远,眼高手低,不切实际的创业误区,创业动机日趋多元化,认为创业是“一种挑战”、“积累财富与经验”、“做自己喜欢的事”、“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的动机比例在上升,不再像头几年那样动辄就是为“改变人生”、“实现自我价值”而创业。总之,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创业需要,理性看待创业过程,还要理性看待创业结果。

大学生群体的创业优势首先就在于他们年轻有活力,朝气蓬勃,不畏困难,对未来充满希望;其次,他们经过学校的专业教育,理论知识扎实,敢想敢做,决策果断,执行力强;第三,他们富有开拓精神,敢于接受挑战;此外,他们很多拥有一技之长,希望通过创业实践证明自己的能力。这些都是创业所需要的重要素质、基础和能力以及精神动力。当然,也正因为他们年轻、没有社会经验,所以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他们身上还存在容易冲动、急躁,善于纸上谈兵、缺乏实践经验,抗挫折能力不足,市场意识有待强化,自身能力尚有短板(如商业模式选择、盈亏平衡控制、目标管理及团队建设等)等不足。

创业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种高级形态,高校的创业教育目的不是为了毕业时涌现出多少创业者,而是回归教育的本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的能力与素质,为学生未来多元化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为了帮助更多的学生成为“双创”型人才,近年来深职院的“铺垫”探索是:

1.推进“专业+”育人改革:建立跨专业交叉培养的复合式专业。学科专业交叉是创新的源泉。深职院不仅在专业设置上和人才培养方案上突出人才培养的复合型,而且从2012年开始又推行“专业+”育人改革,以整体性的制度设计,建立“主干专业+拓展专业”的复合式专业,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每名同学入学后均须自主选择一个“拓展专业”,三年制专科总学分120分(主干专业105 +拓展专业15),学生修满学分方可毕业。“主干专业+拓展专业”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其目的是突出复合能力的培养,在进行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变迁能力、社会普适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学校鼓励学生选择与主干专业跨度大的拓展专业,例如文科艺术专业与理工科专业复合。2012级至2016级学生中,已有37000余人参加拓展专业学习,有15000多名同学已取得拓展专业证书。

2.实施“课程+”改革: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除了前面介绍的“四位一体”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我校还大力推进创新型项目化课程。以真实科研项目为基础开设创新型项目课程,吸纳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实施过程,学习创造性思维原理、创新方法、专利知识、知识产权保护等内容,帮助学生实现从纯粹的学习者向学习者、探索者相统一的角色转换。2010年以来学校共开设了《移动网站前端技术应用》、《智能电网与复杂系统》、《汽车排放车载测试技术》、《物流供应链系统设计》、《文创产品设计》等358门创新型项目课程,每门课程3个学分(60学时),参加教师382人,参加学生4525人。

3.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教育机会。

孕育平台:创业学院和学生创新创业社团。一是成立创业学院,以“企业家能力素质”和“创业项目”为主要选拔标准,面向二年级在校生招生,打造创业教育培训平台。目前已招生13个班,培养超过400人。二是扶持创新型社团,打造创新交流实践平台。全校正式注册各类学生创新社团达到155个,拥有会员12500多人,占学生总人数的50%。三是发展创业社团,打造创业交流实践平台。学生社团创业者协会现有会员600多人,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活动。

深化平台:创客中心。利用深圳创建“创客之都”的优势和契机,组建创客中心,以工程化为导向,帮助创客把创意变成产品,加入全球创客网络组织及知识共享网络。深圳市政府投资600万元,按照麻省理工学院比特与原子研究中心标准,在深职院建设深圳FabLab(微观装配实验室),每年支持15-20个创客项目入驻孵化,成为立足校园、面向社会的跨界合作平台,为大学生创客提供从创意、到设计、到制造的专业支持和全过程服务,使得微观装配实验室真正成为“创客梦工厂”。孵化平台:学生创意创业园。对创新创业能力拔尖突出、拥有比较成熟项目的学生,学校通过“大学生创意创业园”进行产业孵化,委托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工商注册、贷款申请、经营会诊、工作坊等全程服务,提升市场化运作的实战能力。

产业平台:社会孵化器。学校深化与政府、行业、企业的联动合作,完善协同育人体系:与中华职业教育社、商务印书馆等联合组建中国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协同创新中心、南方职业教育研究院,相关二级学院、企业、行业与科研院所联合组建了6个分中心,探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中心、全国书刊印刷技术委员会和包装印刷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等一批行业权威机构落户学校,建成23个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先后与中国科技开发院、数字硅谷、中孵国际、深圳T6文化创意产业园、深圳大学城创意园等公共孵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建创新创意创业人才培养基地;与中国联通、宝中旅、百丽、中环运、备洋(中国)、纸有创意、鹏文惠华、雅丽制品、深圳市钟表研究院以及中国地图出版集团等单位签订了协同创新合作框架协议,联合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主动融入深圳市“大沙河创新走廊”的规划建设,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配合地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的合作支持地方总部研发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

展示平台:四会两赛三联盟。深化产教融合,汇聚社会各方资源建立高端交易展示平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资金、技术、智慧、业务”支持。一是文博会,学校作为深圳文博会的分会场,为学生提供文化创意类作品的交易展示平台。二是高交会,学校年均30余个项目参展,其中学生主导或参与的项目占40%。三是由我校发起成立深圳大学生创新创业交流会(创交会),首届创交会吸引到来自海内外30所高校110多支创业团队、48家知名创投机构参展。四是国际创客周大会,学生创客团队深度参与。“两赛”是指以“创业计划大赛”和“科技创新大赛”为代表,包括“交换空间”建筑设计大赛、“创意集市”、“技能大比武”、“科技文化节”、“旅游美食节”等18项品牌活动为主的创业竞赛。“三联盟”即创交会联盟、深圳国际大学生创客联盟和全国高职院校创客联盟,分别承担着打造“永不落幕的创新创业交流会”、汇聚深港青年创客群体以及全国高职创新创业团队,交流信息,共同提高的任务。